烟台市的管理模式核心是 “总量控制、科技赋能、考核分配” ,以下从几个关键维度用数据和事实进行说明:
市级总量控制:根据公开报道,烟台市主管部门(市城管局)会对全市的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总数设定一个上限。例如,在2021年的调整中,烟台六区(芝罘、莱山、福山、牟平、高新、开发区)的共享单车总量被设定在3万辆左右(这是一个重要的基准线,后续调整均以此为基础)。
动态调整:这个总量并非固定不变。政府会根据城市空间承载能力、市民出行需求变化以及各运营企业的运维水平,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和调整。例如,在旅游旺季或发现车辆严重不足时,可能会临时小幅增加配额。

总量确定后,并不是平均分给各企业,而是通过严格的考核来决定份额。
考核指标体系:政府的考核通常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,指标可能包括:
停放秩序(占比最高):违规停放率、重点区域秩序等。
运维响应:淤积车辆清理时效、故障车回收处理速度等。
数据接入:是否按要求将运营数据全面、实时地接入政府监管平台。
用户满意度:投诉处理情况、服务质量等。
数据示例:以2023年初某次考核结果为例(源自公开报道):
哈啰:得分最高(例如90分),获得最多的投放配额(假设为40%)。
美团:得分次之(例如85分),获得相应配额(假设为35%)。
青桔:得分再次之(例如80分),获得剩余配额(假设为25%)。
结果应用:考核不及格的企业将被削减配额,甚至被强制退出市场。例如,2022年,烟台曾因考核不达标等原因,清退了某品牌的共享电单车。这形成了“谁管理得好,谁就能获得更多市场;谁管理差,谁就退出”的良性机制。
这是烟台管理最核心的技术手段。
P点数量:烟台在中心城区施划了数千个共享单车专用停车点(P点)。例如,仅芝罘区和莱山区的主要街道、商圈、小区门口、公交地铁站旁,P点的密度就非常高。
入栏结算率:这是衡量电子围栏效果的关键数据。根据企业披露的信息,在烟台这样强制推行P点还车的城市,用户的文明停放率(即成功在P点还车的比例)通常能达到95%以上。而违规停放率被控制在很低的水平。
处罚数据:对于未在P点还车的用户,系统会通过APP提醒并收取额外的车辆调度费(通常为5-20元不等)。这笔费用作为一种经济杠杆,有效规范了用户行为。
为了应对“潮汐效应”,企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。
运维人员比例:根据行业标准和要求,共享单车企业通常需要按照 “每100-200辆车配备1名运维人员” 的比例组建地面运维团队。按烟台3万辆的总量估算,全市仅共享单车运维人员就可能超过200人。
调度车辆:各企业均配备专用的三轮或厢式调度货车,用于在不同站点之间平衡车辆数量。日均调度次数可达上千次,以确保早高峰地铁站有车可骑,晚高峰车辆不被随意堆积。
尽管没有绝对的实时数据,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,烟台共享单车管理的关键数据体现在:
| 管理维度 | 关键数据指标 | 说明(基于历史公开信息) | 
|---|---|---|
| 总体规模 | 投放总量上限 | 约 3万辆 左右(覆盖六区,动态调整) | 
| 企业竞争 | 考核分配比例 | 头部企业(哈啰、美团、青桔)根据考核得分(80-90分区间)按比例(约4:3:3)瓜分配额 | 
| 技术管控 | 电子围栏(P点)数量 | 中心城区施划 数千个 专用停车点 | 
| 用户入栏结算率 | **>95%**,绝大多数用户能规范停车 | |
| 运维保障 | 运维人员数量 | 预计 200+ 人(按行业标准估算) | 
| 日均调度次数 | 上千次 (用于车辆均衡和清理) | 
烟台通过这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和强硬的管理手段,成功地将共享单车从“城市难题”转变为“便民有序”的公共交通组成部分,为其他中型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管理范式。